




每當談論到海洋廢棄物對生態的危害,絕大多數的人會想到寶特瓶、塑膠袋等人造垃圾,它們被人類隨手丟棄之後,隨著河流、下水道匯集到河口,最後漂向海洋,成為大海中的滄海一栗。不過,你知道嗎?比起海中的塑膠垃圾,其實沉積在海底的「廢棄漁網」,也造成相當嚴重的環境問題!
根據台灣海洋保育署的統計,2020年共清除41公噸海底垃圾,廢棄漁網佔了近九成,為海洋廢棄物大宗。廢棄漁具在海中容易纏繞生物,並造成海洋生物的受傷和死亡,儼然成為海洋生態的隱形殺手。
資料來源:海保署委託專業潛水人員執行海漂(底)廢棄物清除計畫統計表

廢棄漁網迷思

為什麼漁網會掉入大海?
這個問題其實有很多原因,但通常是由於海象不佳、天氣不穩定,像發生強烈風暴時,漁民就會被迫放棄價值數千萬的捕魚裝備,用割斷網具的方式,避免漁船翻船、船員落海。不過,並非所有廢棄漁具都是無心之過,有些也可能是遭漁民惡意丟棄,因為漁網在海中捕撈漁獲,難免會造成漁網破洞、損壞,但因廢棄漁網的處理費用很高,有些漁民可能會故意將不要的漁網拋入大海丟棄,而不是負責任的帶回岸上處理。
何謂「幽靈漁具」?
這些故意丟棄或因為各種意外流向大海的廢棄漁具,通常被稱為「幽靈漁具」或「鬼網」,它們成為海洋廢棄物後,會繼續捕撈和誘捕動物,這種現象被稱為「幽靈漁撈」;幽靈漁具除了捕獲海洋生物外,還會覆蓋海洋棲地並阻礙船舶航行。
最終,那些被幽靈漁具纏繞的海洋動物,幸運也許受困數天、數週就自行脫困或獲救,但糟糕的情況則是受困數年,最後因傷口感染或拖拉漁具導致生存困難,而變得虛弱無力、精疲力盡而死。日益嚴重的廢棄漁具問題,隨著捕魚量逐年增加,動物們被幽靈漁具纏繞的風險也在增加。
廢棄漁具海中纏繞案例

在新聞報導中不乏出現關於生態和環境保護的內容,其中幽靈漁具在海中纏繞生物的報導更是層出不窮。民視新聞網於2020年6月5日發布一則海龜慘遭漁網纏繞致死!潛水地違規擺流刺網成安全隱憂的新聞,文中指出同年五月底,一名網友於新北市龍洞外海潛水,未料竟看到海龜遭漁網纏繞致死的畫面,屍體隨波擺盪,烏龜腳和龜殼都被纏住,明顯已無生命跡象。而漁網長達一百公尺,網子頂端到底部有12公尺,當中不只纏繞海龜,還有許多不同體型大小的生物。由於新北市龍洞外海是東北角著名的潛水勝地,網友群起擔心,若將漁網設置在附近,不只廢棄漁具的纏繞事件,還包括潛水遊客的生命安全,都將成為未來隱憂。

危害海洋生態
生物致死成海底悲歌

統計顯示,每年因漁具纏繞致死的鯨豚有30萬頭,平均計算下來,每天相當有800頭鯨豚無辜受害,而台灣的海洋生物也遭受同等環境傷害。根據海保署109年度擱淺報告表示,從276隻死亡擱淺的海龜中,抓出其中75隻進行消化系統採檢,報告發現累積在海龜大腸內的人造物高達94.5%,以塑膠線、軟硬塑膠和保麗龍為三大主要誤食物。
為什麼誤食?
根據科學研究顯示,漁具漁網表面的浮游生物分解後發出的氣味和腐爛的海藻類似,因此生物容易誤食。海龜為了防止吃下去的食物流出,食道上有倒刺,吃進去的食物只能往下吞,無法吐出,導致海龜一旦誤食漁網、塑膠垃圾,就會塞在胃裡累積,導致消化系統壞死,最終飢餓而死亡。
如何致死?
廢棄漁具造成生物死亡最常見的狀況分為兩大種,「纏繞」、「攝入」,「纏繞」是生物被廢棄物勾纏受傷後,無法正常生活或換氣困難而致死;「攝入」則是海洋生物誤以為破碎的廢棄漁具為食物,導致攝入後無法吸收營養餓死,或阻塞腸道而死。
廢棄漁網覆蓋珊瑚礁案例

廢棄漁網沉入海底,第一,會覆蓋珊瑚礁導致礁體斷裂,第二,漁網容易滋生藻類,大批藻類浮在海中遮蔽光線,造成珊瑚礁白化、窒息死亡,這間接影響小型的共生魚類,也破壞海洋生物賴以為生的棲地。根據2020台灣珊瑚礁體檢成果報告顯示,在全台9個地點完成水下調查,發現珊瑚礁除了受海水異常暖化影響外,一般垃圾與漁業廢棄物也衝擊珊瑚礁的生長環境。調查過程中,志工在野柳、蘭嶼實際勘查到漁網附著在白珊瑚礁的景象,報告指出蘭嶼母雞岩5米處有長達2公尺的廢棄漁網纏繞在珊瑚礁上,經過清除後發現底下眾多已白化、死亡的珊瑚,可見海洋廢棄物對珊瑚的威脅非同小可。
台灣海龜擱淺原因V.S漁業行為
幽靈漁具在海中的纏繞對象以鯨魚、海豚、海豹和海龜為主,以海洋保育署2020年國內海龜擱淺事件統計資料顯示,2020年台灣通報海龜擱淺數量總計為335隻,其中276隻死亡擱淺(82%) 、59隻活體擱淺(21%),而擱淺數量以新北市最多,屏東縣次之,接續為臺東縣及澎湖縣。

追究海龜的擱淺原因,會發現大多是受海浪漂流,而第二大的「迷航」在今年比例大增是源於墾丁「小海龜迷航事件」。不過,如果細查其他擱淺來源,會發現在「混獲」選項中,包含流刺網、拖網、定置網等,都是受漁船捕撈所致,而漁業行為中也涵蓋被丟棄的廢棄漁網和船隻誤傷,所以總和相加佔擱淺報告的20%,但若排除今年特別的迷航事件,漁業行為對海龜的擱淺影響,在比例數字上會更衝擊。
小海龜迷航事件:
2020年8⽉9⽇在墾丁沙灘上發現24隻迷航的小海龜,經研判是因附近飯店燈光強烈,造成小海龜在破殼後,受趨光性影響而被誤導往亮光處爬行。


常見廢棄漁具
*將游標移至圖片上 可觀看詳細介紹

探查捕魚產業內幕
漁網職人經驗談

廢棄漁網的問題,如果沒有經過實際探查,是無法取得第一手資料,所以我們走訪基隆正濱漁港,詢問協興漁網行老闆莊德興,關於製作與修補漁網的一系列問題。

莊老闆,
請問海裡的廢棄漁網都是漁民惡意丟棄的嗎?
不一定喔!因為漁具是漁民們的重要資產且價格不斐,所以通常是遇到惡劣的氣候,或是和其他漁船發生衝突時,在為了降低翻船和船員們落海的緊急情況下,才會選擇割掉主繩、丟棄漁網,維護自身安全。

漁船出海捕魚的時候,漁網有可能會被障礙物纏在海底裡嗎?
因為漁網的長度很深,所以難免會拖到海底的障礙物。舉例來說,以前漁船的地錨不小心斷掉、堆積在海底,後來的漁船經過同個地方,也剛好下網捕魚時,網子就容易勾到破掉!
除了勾到海底的障礙物,還有其他原因會造成漁網損壞嗎?
當然有很多原因啊!舉例來說,漁船下網捕魚時,網子在水裡漂,船員只能透過頭尾兩端的漁船標誌辨認網子距離,所以如果是不認識的夥伴,且不曉得他們有放漁網入海,就容易無意經過、衝斷漁網,或是網具互相勾到。

所以說兩艘船是因為開很近才會互相勾到嗎?
對啊!就像不小心在海上打架一樣!所以大部分漁船都會用盤旋的方式,照著相同的方向捕魚。
老闆~一件拖網有多大啊?
一般來說,一件網子大約兩公里長,是從好幾個部分組合起來的!

哪一部份的漁網比較常損壞呢?
應該是網子的開口處喔!就是魚蝦一開始進去的地方啦!因為整件網子在拉,拉得理想不理想,通常都是網子開口的問題。因為網子開口是前續動作,如果你的網子在海裡有平、有順,拉起來成績會比較好,所以如果成績不好的話,船家會要求整件開口都換。
船長的技術是不是很重要?
當然啊!這個都有學問的,不是說會當船長,會開出去下網就好,除了出海要有漁獲量之外,船長也要避免各種攪網造成的漁具損失。

如何解決廢棄漁具的人海衝突
機器製網速度快 手工漁店勤補網
莊德興向我們分享手工漁網的製作與期程,他表示,以一張拖網來說,兩個人從頭到尾、一針一線的編織,會需要花上十幾天的時間,所以跟南部大型漁具工廠相比,不管在速度還是編織工法上都沒辦法比,「手工根本做不夠!那個機器一次就幾百目了,你看一秒鐘、兩秒鐘,一天就產出多少。」他坦言,現在開手工漁網的店家都走向以「修補」為主。由於漁網是許多部份一塊一塊拼湊起來,所以手工漁網行都是向南部漁具工廠訂做漁網,自己再接零星的補單生意,「這個漁網都是南部機器做的,你要什麼規格、大小跟他講,他就會幫你量身定做。」
莊德興說明,漁船出去捕魚,每次網子受損的地方都不一樣,船家為了節省經費、提高利潤,網子壞了不會整件換,他說,「我們就像貼撒隆巴斯這樣,一塊貼下去再縫起來,缺多少那我們再整理多少下去」,所以他們平常各種部份的網子都加減做一點,當船家有需要的時候,就能及時派上用場補救,「譬如說袖子壞掉就向我們申請袖子的項目,像背部也有背部的,底部也有底部的,一件網所有的部份,我們都把它準備好,他要什麼我們就給他什麼。」

漁網材質改變 強度韌度加速漁業枯竭

呼籲 政府落實漁網回收 減少廢棄漁具丟棄
廢棄的漁網難道就沒有人想要嗎?「以前早期船很多的時候,回收價錢很高1公斤也有10幾塊,現在如果說要回收變成塑膠原料根本不划算,因為漁網不僅髒亂難清理、人力工資又貴。」莊德興表示,現在廢棄漁網是沒有價值的東西,根本沒有人想花力氣去清理、做公益,他認為政府如果能直接帶起漁網回收的制度,絕對會改善廢棄漁具的丟棄問題,「政府如果有做這個動作,一定會改善,因為加減賣嘛!畢竟拿那些沒有用的東西,要是你,你要拿嗎?換我我也不要,船員七八個也沒人要拿,如果可以拿回來換點錢,買一些涼水,那才還好。」